人類追求的生活型式千奇百怪,可以是富裕、浮誇、簡單、悠閒、隱世……於我而言,我希望的生活是美麗的。然而「美麗」這個簡潔的形容詞卻非垂手可得,要令生活美麗,必先找到美麗的根源 — 自由。可惜,「自由」也不會從天而降,從天而降的是海嘯、暴風、地震、山泥傾瀉、疾病、環境污染等傷害人類或損毀物資的天災病害。 如果人類沒有選擇生存的自由,那有安居樂業的生活?更惶論對生活型式的要求。所以,要令生活美麗,必先找到釋放與維護自由的工具之一 — 科學。
在香港或世界各地的文明社會,政府會制定法例規範市民的行為,目的是維護社會民生安定。但要維護社會的民生安定,原來科學佔了極為重要的位置,而且涉及的範疇無遠弗屆。近看我們處身的現實環境,各家各國均致力改善全球的環保生態,務求減少廢物、增加廢物循環再造、改善空氣污染、推行污水處理等環保科技的應用。而近年的環保科學研究與實踐已有明顯而具體的成效,環保意識亦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環。當然,要全面加強環境保護,必須兼顧城市的規劃、交通幹線的設計、建築物的結構、電力食水及燃料的供應等,無一不與科學的應用息息相關。
此外,與科學及民生相關的項目,還有我們的食糧。漁農業科學的應用不單提高漁農產品的產量及素質,亦為從事此行業者提供穩健的生存空間; 而有機種植的推廣及發展更是如火如荼。加上政府化驗所及食物環境衛生署為消費者提供食物素質的保障,市民享用源源不絕的食糧的時候,自然毋需擔心健康的問題。
如果談及健康,香港人都會想起令人遺憾的沙士及禽流感等病毒的肆虐情況。可幸的是醫療科學的研究及貢獻,無時無刻為徘徊於生死邊緣的血肉之軀帶來重生的希望,昨日的不治之症很多已成為歷史。鑽研醫療科學的專業人員均致力於疾病的預防、治療、前瞻與回顧,為民生的建樹良多。
當然,除了前述影響深遠的科學應用範疇外,若細心一點想想,當你踏出家門前都會注意的天氣預測、紫外線及空氣污染指數,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數據,無一不是天文氣象科學方面的成就。若又再細心一點想想,我們每分每秒享用的資訊科技,例如上網查詢全球資料、電子訊息的上下載、商業的電子查冊服務、勞工處的求職招聘、圖書續借等等,全是資訊科技給予我們享用的成果,亦因為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令資訊傳遞衝破宇宙地域界限,須知任何科學研究必須有交流、溝通、印證反證方能更進一步。
所以,要令生活美麗,必先找到釋放與維護自由的工具之一 — 科學。而科學包含了一個美麗的元素,是科學家有破舊立新的精神,願意衝開歷史或已被廣泛認同的事實,再尋根究底辨別事實的真相,即使是遙不可及的銀河宇宙,經過天文科學家的探索,八大行星當要重新定位。這正是科學可以不斷前進的原動力,這正是維護社會民生安定的原動力,每一個被推翻的論點或見證,均會為未來的民生帶來更美麗的前景。
|